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怎樣瞭解攝影中的反差

反差主要是指底片的密度的範圍。也就是說,從最薄的暗影部分到最亮的高光部分。一個底片如果它的密度範圍很大就叫高反差的底片,一個底片如果它的密度範圍很小,我們就叫它低反差的底片。這樣的底片就0Ll做軟的底片或者是平的底片。

    是什麼決定著反差呢? 首先是由於景物的反差,也就是景物表面實際反光的值數。如果你把一個被攝體進行恰當的曝光而被攝體的影調範圍從高光到很深的暗影都有,那麼你就得到一個高反差的底片。例如:(拍攝一個滑雪的人),你拍攝這樣一個景一派廣闊的雪的表面,滑雪的人穿著黑色的風雪衣滑行,後邊有陽光照射在雪的表面上,這樣的景便會產生反差強的底片。

    相反的一個正常曝光的底片拍攝的是一個燈塔,而燈塔在霧氣濛濛的環境中,這樣的景就會產生很平的低反差的底片,如果這張底片是經過正常顯影的話。

    一個全面燈塔的照片。反差的第二個因素是曝光,如果你把你的膠片大大的曝光過度,你就把反差降低,即使顯影是正常的,反差也會變低。為了瞭解怎樣會出現這個情況,你應當瞭解一下在攝影中膠片的感光特性曲線即H—D曲線。它是攝影理論的一個基本工具。這個曲線是延用了兩個科學家叫做:黑德爾和德律費爾德的名。這是他們在1890年發展起來,用來表示感光性能的一種方法,這種曲線叫感光特性曲線。(這個曲線也叫做:D—I『OGE曲線),它所表示的是銀的積累和曝光量之間,在一定的顯影程度下的關係,你可以看出來曝光量越大,銀的積累越多,達到一定點以前是如此。這個很重要的情況在這個圖上表示的超過了某一點的時候,銀的密度和曝光量之間的關係就不直線增加了,如果密度完全隨著曝光量增加的話,就出現下邊這個圖裡所表示的情況了,而這個關係不是一個曲線而是一個直線了,這個圖下邊所標注的和上邊的圖是一樣的。這個圖表示的就是一個理論上完美的膠片表示的感光特性曲線,曝光每增加一倍,密度也增加一倍,曝光每增加兩倍,密度也增加兩倍,以此類推。比較一下這一理論上完美的曲線與實際上所有膠片的特性曲線。關於感光特性曲線的解釋。

    在這個曲線的趾部曝光量每有增加,只使密度略有增加,『到達肩部以後,曝光量每有增加並不使密度按比例的增加。只有在趾部與肩部之間,曲線的直線段落,每當曝光量有一些增加時,密度總是隨著按比例的增加。

    這件事和你拍攝底片及顯影有什麼關係呢?當你把膠片曝光時,如果你曝光過度了,高光的影調就挪到肩部去了,而中間影調仍舊在直線段落,這就產生了一種中間影調和高光影調之間反差小的底片,所以說過多的曝光過度是會減少反差的。

    反之,如果是底片曝光不足了,那麼高光部分的影調就落到特性曲線的直線段落,而中間影調部分或者暗影部分的影調仍在趾部,結果高光的影調密度比中間影調或暗影部分的影調增加密度較快一些,這就產生了一種高光影調與中間影調或暗影部分之間反差大的底片,因此我們可以說,曝光不足可以增加反差;

    由於膠片對曝光過度能夠提供較大的曝光容度,即比在曝光不足的時候能夠提供較大曝光容度,因此你寧可曝光過度一點,如果是一個平常的景,曝光過度在大多數的底片上可以有五級或者更多級的曝光容度,而不至於把高光的細部損失掉,但是你不能夠曝光不足,如把一個普通的景讓它曝光差兩級,暗影部分細部將完全損失。曝光過度的時候除非曝光過度很嚴重才會降低反差。

    反差和顯影 我們已說過感光特性曲線,就是H—D曲線可表示密度與曝光及顯影的關係。現在讓我們看看顯影如何影響密度和反差,這主要有兩條:

    1.增加膠片的顯影就增加反差;

    2.減少顯影就減少反差。

    你如何增加或減少顯影程度呢?一般是把顯影的時間增加,就增加了顯影程度。另外一種辦法就是把顯影液的溫度提高,也能增加顯影程度,因為溫度越高顯影液就越有活力。第三個辦法就是換一種活力較強的顯影液。

    為了理解顯影如何影響反差,我們現在可以用一種簡化的模式。讓我們先假定鹵化銀顆粒在膠片上有十層接受光的照射的區域,這是一個簡化的模型,在真實中並不如此,而是多的很,恐怕有上千層之厚,在有些部分有上百萬層之厚。現在讓我們假定每一分鐘的顯影會顯出一層的鹵化銀顆粒,5分鐘就能顯出5層,10分鐘就顯出10層來了。讓我們看看一分鐘一分鐘地過去以後,顯影會發生什麼事情。

    在第一分鐘的末尾,我們使得第一層顯影了,這包括膠片受光區域的每一部分。如果我們把顯影停了,那麼僅有的反差是由於絕對沒有受光照射的那一部分和受過任何光照射的那一部分顯出來的銀積累之間的區別。在三分鐘之末,暗影部分接受了最少的光照射的部分分別顯出了一層兩層或三層的銀影了,也就是把它接受的曝光量經過顯影產生不同厚度的銀影了,強烈的高光的部分卻還遠遠沒有顯出來呢!因為我們還只顯到了第三層,雖然它已經受光照射的影響深達第十層了,但在三分鐘這一點,在底片上還只有很小的反差。

    我們繼續顯影更長些時間,我們就增加這些面積之間的反差,就是有些已接近充分顯影的面積,和那些還遠遠沒有充分顯影的面積。因此增加顯影就增加反差,減少顯影也就減少反差。

    感光特性曲線和不同的顯影程度有什麼關係呢?上面有兩個圖,這兩張圖是座標圖都是感光特性曲線。上面一個圖左上角寫著圖A,下面一個圖的左上角寫著圖B,這兩個圖的底部都在中間寫著黑體字ExPOSURE就是曝光量。有兩條箭頭,往左寫著少些,往右那個箭頭指著多些,這兩個圖都是這樣。另外在圖當中有大黑體字上面可以看出來當顯影增加的時候,特性曲線的直線部分就往上升,就與橫座標保持一個較大的角度,顯影越多這個角度越大,例如:B圖這個角度就大些,也就是這個底片已經顯影到反差較強的程度了,當這個角度比較小,也就是如A圖所示,說明當顯影程度較小時,增加同樣的曝光量,密度增加較小。在這兩個圖裡面這兩條曲線所表現的關係簡單。

    說起來就是顯影程度越高在增加同樣的曝光量時所得到的密度的差別越大,也就是反差越大。 有時你會看到一些技術教程上面提到有底片的格瑪(GAMMA)這個詞,格瑪就指的底片上的反差,具體的說,就是說明在底片上最厚的部分的密度和最小最薄的地方的密度之間的差別,這可以從感光特性曲線的直線部分傾斜的程度來表示。為要放大用的底片多半是顯影到格瑪等於·6或者到·70 。

    注意:在顯影這一課裡邊這一部分關於反差與顯影的段落所說的反差,主要是底片上最高密度和最低密度之差用來代表這個底片的反差,課文裡全部提到反差的時候,都是指的這個,也就是印成照片之後,高光最亮的部分與暗影最暗的部分之間,明暗之差的大小,亮的部分比暗的部分亮的很多就叫作反差大,差的不很多或者說很小就叫作反差小。在實際中一個底片或是照片上的反差的大小並不完全說的是最亮或者最暗的密度的差別,或者它們所代表的影調的亮或暗的差別,同時也指的是高光部分暗影部分及其中間影調部分的那許多細部的微小的明暗之差。細部的那些差別在反差上的感覺也起很重要的作用。我們拍一張照片既要求最亮的高光部分比最暗的暗影部分要明顯地亮的多,同時也要求中間影調高光和暗影部分的細節也有足夠的反差,只有細部有足夠的反差才能夠使我們看明紉部看出很多的細節,瞭解更多的情況,得到更多的信息。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