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肖邦和他的十九首圓舞曲

圓舞曲是起源於奧地利民間的一種三拍子舞曲。19世紀後,奧地利的約翰·施特勞斯家族創作的維也納圓舞曲逐漸進入歐洲各國,成為城市中最風行的社交性舞曲。肖邦創作的圓舞曲不同於當時流行的舞會圓舞曲。這些圓舞曲的速度變化更大,節奏自由,風格高雅,音樂織體極富鋼琴化。因此,肖邦的圓舞曲並不適合為舞蹈伴奏,而是作為音樂會欣賞的鋼琴作品。fficeffice" />


降E大調華麗圓舞曲Op.18

本曲作於1831年,是肖邦在世時最早出版的圓舞曲。《華麗大圓舞曲》之名,給予一般音樂愛好者很親切的印象。正如曲名所示,這首曲子是肖邦的所有圓舞曲中,最華麗、最輕快的一首,也是為數不多的能夠實際用於舞會的圓舞曲。所以舒曼才會說:"這是肖邦的肉體和心靈同時在舞蹈的圓舞曲"以及"把舞者捲入波心,越來越深"等類話語。


樂曲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為急板,一開始是4小節用同音反復的引子,節奏性很強,宛如號角齊鳴,帶有輝煌的色彩。緊接著出現的圓舞曲主題熱情奔放,充滿了生命活力。第二部分運用大跳的音程和導音式的半音上行等表現手法,旋律舒展暢達,表現了華麗明朗的色彩。第三部分有大量休止符,使活潑的旋律帶有靈巧細膩的特點。第四部分半音進行得音調甜美舒暢,溫柔抒情。第五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最後重現各主題片段,音樂在熱烈歡快的氣氛中結束。

降A大調華麗圓舞曲Op.34-1


肖邦作品34號包含有3首“華麗圓舞曲”。這首圓舞曲由四段及序奏、尾聲組成,序奏速度很快,第一主題有回轉的運動感,第二段中仿佛能看到衣裙隨著舞蹈團團掀起,第三主題雄壯威武,第四主題非常迷人,最後的尾聲是光輝而燦爛的。


a小調華麗圓舞曲Op.34-2


據肖邦的學生說,肖邦自稱這首圓舞曲為“憂鬱圓舞曲”。樂曲一開始即以像風笛吹奏似的低音長音為背景,在內聲部出現一首悠長的旋律。全曲在優雅的情形下隱藏著憂鬱,並具有斯拉夫民族的民間風格。據傳,肖邦在巴黎的樂譜店偶遇鋼琴家赫拉正在購買他的圓舞曲樂譜,肖邦問他最喜歡哪一首,赫拉回答:“都喜歡,但最喜歡這首a小調。”肖邦非常高興地表示"我也是",並當即請鋼琴家吃飯。


F大調華麗圓舞曲Op.34-3


此曲因為第三段旋律的各個音都使用了裝飾音,上升的形態很像小貓跳來跳去,就被後人命名為《小貓圓舞曲》。這是一首非常輕快活潑,充滿熱情的圓舞曲。在強有力的16小節序奏後,圓舞曲分做四段呈現,最後是尾聲。


降A大調圓舞曲Op.42


有人認為這是肖邦圓舞曲中最傑出的作品。樂曲在圓舞曲節奏音型的伴奏下,創造出許多性格各異的主題旋律,相互對比,就像一束五彩繽紛的鮮花。其中一個快速流動的華麗主題,先後出現六次,聽起來像一首迴旋曲。 在8小節持續音的序奏之後,呈示第一段的主旋律,這是用兩拍子的節奏,以三拍子的伴奏來組合而構成的。第二段是急速的運動,有燦爛而激動的衝動。第三段出現新的旋律,第四段是將新旋律以小調呈現。之後是這些旋律的反復,最後的尾聲被認為是肖邦圓舞曲中最優異的尾聲。


降D大調(小狗)圓舞曲Op.64-1


《一分鐘圓舞曲》是《降D大調圓舞曲》(作品六十四第一首)的別名。因其篇幅短小、簡練而被後人名以此名。作品演奏的時間,實際上已超過一分鐘。肖邦的情人喬治·桑養著一只小狗,它經常喜歡飛快地旋轉著追逐自己的尾巴,喬治·桑請肖邦把小狗的這個可愛的動態用音樂表現出來,於是肖邦寫成此曲。。因此,該曲也被後人稱為《小狗圓舞曲》。

圓舞曲分為三段,其中前後兩段遙相呼應,構成作品的主要形象。 第一段的速度極快,音樂流暢、旋轉,而且活潑可愛。它包括兩個主題。第一主題曲調簡單、節奏明快,象一只天真爛漫的小狗在旋轉作嬉。第二主題的音樂性質與第一主題完全一樣,但它比第一主題更有生氣。就像是描寫小狗在旋轉的同時做著各種滑稽的動作。第二段是一個抒情的樂段。從它的音樂發展來看,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深情而富有歌唱性,好像是一支短小的抒情曲,清新爽朗。沁人心脾。第二階段是一個經過性的段落,雖然只有四小節,但音樂性格鮮明,表現力豐富。第三階段是第一階段的發展變化。它主要通過裝飾音來加強旋律的表現力,使原來的歌唱性的音樂更加諧謔、生動。

《一分鐘圓舞曲》雖然短小、通俗,但它包含的音樂形象卻十分豐富。它不僅有小狗作嬉的外在形象,而且也包含著溫柔、文雅的內在表情。這一點恰恰是肖邦音樂的獨到之處,它能以簡練的音響來表現細緻的音樂內容。


升c小調圓舞曲Op.64-2

最能體現肖邦的個性及民族性的圓舞曲,任何人都肯定會說是這首《升c小調圓舞曲》。本曲作於1846—1847年,節奏近似馬祖卡舞曲,但完全不是為舞蹈伴奏的舞曲 ,而是真正的圓舞曲抒情詩。本曲是肖邦去世前兩年完成的,隱含著他對生命的認識。舒曼曾把肖邦的圓舞曲稱為“心靈的圓舞曲”,該說法對於本曲而言是再確切不過了。

樂曲為三段體式,無序奏。一開始便是流露著一絲憂傷的第一段主旋律,仍然具有肖邦那輕柔 、飄逸的性格特徵,可見作者對美好生活仍有一線憧憬。第二段為急速的連動,似滾珠落玉般晶瑩剔透。但這不是肖邦以往作品中那種華麗的風格,而是充滿著一種無奈的旋律,仿佛是作者在傾訴他孤寂的晚年生活。當時,久居異鄉、孑然一身的肖邦身染重病、無依無靠,其心情之憂鬱可想而知。中段轉為降D大調,多少明朗了些,但是很快又出現鬱悶的氣氛。在迴旋連動過後,反復開頭的主旋律,最後全曲在焦躁不安中終了。


降A大調圓舞曲Op.64-3


這首圓舞曲由三段體構成,充滿了明朗的喜悅及祝福,旋律非常優美。這首圓舞曲多次轉調,在肖邦的圓舞曲中屬於少見的由多調性構成的樂曲。第三段再現第一段,最後是短小的結尾。


降A大調圓舞曲(離別)Op.69-1

降A大調 圓舞曲("離別") (作品69之1)肖邦的作品69號共有兩首圓舞曲,第一首為降A大調,以《離別圓舞曲》而著名。

  關於此曲有一段軼事:1835年,肖邦從巴黎前往德國的卡爾斯巴特,與當時從波蘭來此地療養的雙親相會。歸途中,滯留於德累斯頓,順便拜訪了舊日好友渥金斯基伯爵。渥金斯基伯爵有一位名叫瑪麗亞的女兒,義大利血統,黑髮、大眼、厚唇,為人熱情,當時只有十九歲,不論是鋼琴、聲樂或作曲,都有相當的基礎。肖邦與這位童年時代的好友相逢,很快就表現出他的愛心,倆人也親密起來。連續一個月的相愛生活,使倆人難分難舍。當肖邦即將離去時,曾為瑪麗亞寫了一首圓舞曲相贈,後來瑪麗亞就把它取名為《離別圓舞曲》,即本曲。可惜的是,他們的這段情緣最終不歡而散。

  肖邦十分留戀這段甜蜜的時光,他生前一直未出版此曲,而是把它收藏起來以資紀念。他的親筆草稿上注有:"一八三五年九月於德累斯頓"的字樣。此曲旋律頗為優雅,極富魅力,曲調中充滿著憂鬱、愁悶的回憶。

  樂曲採用三部曲式,降A大調,慢板。從弱拍開始模進下行的主要主題,委婉深沉,如同一首情真意切的戀歌,蘊藏著無限的愛慕和思戀之情。這一甜蜜的旋律經發展漸漸變得富有激情,隨後,在降E大調上呈示運用變音的半音進行和大跳音程後下行的曲調,使樂曲情緒更為激動,表現了肖邦對往事的深切懷念。中間部分轉回原調,奏出略含傷感的中間部主題。這個主題的旋律起伏較大,但仍保持著真誠的抒情特點,其婉轉如歌的曲調,使人感覺到離別的憂傷和悲涼。最後,樂曲簡單地再現第一部分,結束了這首纏綿悱惻的圓舞曲。


b小調圓舞曲Op.69-2


1829年肖邦創作此曲時才19歲,當時他對巴黎還非常不熟悉,思鄉的情緒彌漫在樂曲中,全曲到處出現傷感,有非常明顯的瑪祖卡風格。


降G大調圓舞曲Op.70-1(遺作)


降G大調 《圓舞曲》(作品70之1,遺作),品70號共有三首圓舞曲, 是以遺作的形式,在《三首圓舞曲》的標題下於1855年出版的。其第一首為華麗小品,演奏技巧相當困難,不過內容並不複雜。 

  樂曲的第一段為跳躍似的音型,十分輕快、活潑,很像熱情奔放的東歐民族舞蹈;進入中段後為優雅的旋律。樂曲自始至終沉浸在狂歡氣氛之中。




f小調圓舞曲Op.70-2(遺作)


樂曲的構成較為單純,形式簡潔,旋律非常優美,其中又充滿了傷感。


降D大調圓舞曲Op.70-3(遺作)


1829年10月3日,肖邦在給好友渥吉科夫斯基的信上說:“現在將我為思念情人於今晨寫成的圓舞曲送給你。請注意有記號的地方,此事除了你無人知道。如果我能為你彈奏這首新作品,真不知該有多麼愉快呀!”信中所說的情人,是肖邦年輕是在華沙的初戀情人康絲坦雅·格拉德科斯卡。這首樂曲充滿了憧憬青春的甜蜜。


e小調圓舞曲(遺作)


這是肖邦在1829年創作的圓舞曲,但在肖邦死後19年才出版。這首圓舞曲可以看作是“華麗”型圓舞曲的先驅,樂曲的尾聲尤為華麗。樂曲採用三部曲式,8小節的序奏非常優美,第一段由兩個旋律構成,中段也是兩個旋律。


E大調圓舞曲(無編號)


樂曲為三部曲式,開始由一段勇武有力的引子,引出輕盈的圓舞曲。中間部很短小,情緒稍微變得深沉,馬上又接上主部主題。


e小調圓舞曲(無編號)


樂曲為三部曲式,前兩部分還可以看作是變奏曲式。引子是一個帶有狂想性質的動機,接著馬上出現輕靈跳躍的主部主題,它決定了整個樂曲的幻想氣質,並在全曲中多次出現。


a小調圓舞曲(無編號)


樂曲為迴旋曲式。它具有肖邦圓舞曲的典型特點,即根本不能作為舞會伴奏的音樂,而是作為音樂會演奏的作品。樂曲帶著些許冥想和傷感氣息,典雅精緻。


降E大調圓舞曲(無編號)


樂曲為二部曲式,旋律採用了大跳的音程進行和較緩慢的速度,具有一種搖曳之美。


降E大調圓舞曲(無編號)


本曲為三部曲式,主部主題具有興高采烈的情緒,中間部則加大了音樂的對比,主部再現時情緒趨向緩和,樂曲在平靜中結束。
返回列表